首先要将宰杀好的鳜鱼去掉脏器,掏出之后,要将鳜鱼周身均匀地抹上盐,之后放在木桶当中,像叠罗汉那般,一层层地垒叠至桶顶。等码放好了,用大石头压住它,这样鱼肉体内的水分就被挤压出来了,如此制法的鳜鱼,质地也自然会更加紧实。
腌制过后,就该等到发酵了。发酵是非常考究的一道工序,能否有令人迷醉的臭味,全部取决于该步骤。这道工序,相当考验厨师的水平,温度、湿度都要精准地把控,稍有不慎,就会功亏一篑。
师傅要找到一处温湿恒定的地方来放置腌鱼,除了对环境要求高外,适时地帮助咸鱼翻身也至关重要。众所周知,在发酵的过程当中,会有众多微生物产生。
只有这样,鱼才能发酵得恰到好处,下锅才不会真的变成一锅臭鱼。
与之相伴的便是蛋白质的分解,该化学过程会析出很多鱼肉自身难有的风味物质,譬如谷氨酸、天冬氨酸。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,也曾对这个阶段进行了影像化的解读。这些析出的物质,在飘过我们的鼻翼时,就有了那股难以名状的说臭不臭,说香不香的味道。
入锅前,师傅会先将腌鱼洗泡一番,这样可以除去上面过重的味道。之后改成容易入味儿的花刀。先正反煎制,而后加入辣椒以及其他的调味粉。之后再添上水炖煮,最后收汁,便上桌了。
臭鳜鱼的味道的确是让人念念不忘的。当然,这不是只说它的臭味,而是说它的口感。在重石的压力下,鱼肉中水份变少,本来鳜鱼的肉质就很紧实,这么一压,更有嚼劲和弹性了。吃起来,在口中会有回弹的感觉。
而微生物的作用,也让这道河鲜也变得愈加爽滑。蒜瓣一样的白肉,在微辣微咸的汤汁的浸润过后,一种新生的咸鲜由此产生。辛辣把残余的丝微腥气赶走,而臭味,在热力的作用下,也变得微弱了许多。吃完鱼肉,剩下的粘稠的汤汁,还能再拌上一碗白米饭。这么看,无论是下酒,还是下饭,臭鳜鱼都属实是上品。